
新銳策劃人王卓專訪:引領上略營銷十年之路
2011年9月,我公司總經理王卓王總接受中國經濟新聞網記者的采訪,以下是采訪內容:
采訪手記:記者一行人來到西安,正值夏天,西安的夏天真是讓人難以忍受。在西安高新區旺座現代城的上略顧問公司里,我們終于見到了上略顧問機構總裁——王卓先生。很難想象在這樣一個貌似“年輕人”的外表下,已經是服務西部多家著名企業,并且使到很多品牌起死回生的大師級人物了。作為新銳策劃人的品牌營銷專家,王卓總是笑著說自己不過是個售賣思想服務為生的商人。
談專業態度
“對于企業來講,他們其實是比我更了解自身,所以,我的工作就會變得非常專注——只在專業范疇內協助企業進行突破,但這個突破,有時確實需要大量的前期籌備和積累,這個積累的過程繁瑣而必須。” 王卓對記者說到。
從未有一個采訪對象,能讓我們在短短一個多小時的專訪中經歷如此復雜的情緒變化。尊崇、敬佩、喜歡與刺耳、難以接受、想爭辯緊密交織,一方面由衷的贊嘆“西部營銷界名符其實的專家,眼光犀利,一針見血”,另一方面筆者總忍不住會想“品牌營銷真的這么簡單嗎?這十年,王卓又是怎么樣賣他的思想的呢?”
談區域品牌的成長之道
我們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社會,而消費者只能接受有限的信息,企業必須讓自己的品牌在顧客心中占據有利的地位。換句話說,品牌并不是靠投入大量金錢與傳播就能進入顧客心智的,而是要以準確品牌內涵為前提。
這個理論簡單易懂,而且也符合我們生活中的日常感知,在商業實踐中也得到美國乃至全世界的企業的廣泛接受。最完美的品牌營銷是使品牌成為某個類別或某種特性的代表品牌,例如,可口可樂、吉列剃須刀、谷歌就是最典型的定位成功者;在中國也不乏有著鮮明定位的成功企業,比如王老吉涼茶、喜之郎果凍、九陽豆漿機、格蘭仕微波爐、波司登羽絨服等。
“品牌這個詞已經泛濫了,就像當年創意這個詞一樣,我們不難回想,曾經,廣告人是非常風光的,到處都是滿嘴喊著‘要有創意’的廣告人。而現在就算是一個小學生都會告訴你這就叫品牌。其實,真正能給品牌精準地定義卻沒有幾個。很多企業家都把品牌和標識混在以前,覺得logo就是品牌。這是非常致命的。”
盡管有些綜合性大品牌在發展中國家表現得不錯,比如三星、LG、松下、海爾等。但是,隨著市場逐漸成熟,競爭越來越激烈,這些品牌就會變得疲軟。原因就在于那些專精定位于單一品類的專家品牌必然崛起。如果你是一個缺乏百年歷史的品牌,也缺乏產業的原創性,那就更沒有籌碼去效仿通用電氣和西門子的單一品牌戰略了。
關于流行的藍海戰略
王卓認為,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今天的藍海明天就成了紅海。市場地位決定戰略性質。比方說早期的百事可樂,它就是在一百多家可樂公司的紅海中發展出了重新定位可口可樂的對抗戰略而大獲成功的,百事并不是急于跳出可樂品類去做果汁或其它的新東西。這就是說,通過重新定位競爭對手,仍然可以在一片紅海中活得精彩。如果一個小公司貿然發動藍海戰略,也許會引狼入室,成為他人的“研發中心”。
“其實,年輕人可能更憤世嫉俗、更有自己的思想、更拒絕別人的推銷,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完全反對品牌。他們只是不容易接受別人喜歡的品牌,每一個年齡段都有他們自己喜歡的品牌,他們可能不承認但的確存在。”
如果品牌變得需要小心呵護,問題就大了。企業的運營從來就是粗生粗養,經得起碰撞的,真正的“治大國若烹小鮮”。所以,在尋找品牌顧問機構的過程中,真正聰明的企業往往是選擇這樣的策劃公司:取百家之長,用料廣博,入點新奇,依最終市場消費者的喜好而量身烹制。
扎根西安,服務西部
“我是一個偏執而追求完美的人,我的人生很像警察在捉拿著小偷一樣,周而復始。我是警察,負責追趕并捉拿小偷們,我走入一家公司,剔除一批錯誤的理念。但是社會并沒有改變,當我離開那邊曾經出現過小偷的地方后,小偷又會再次出現,我離開公司后,錯誤的理念又會東山再起。”因為,“改變人們的固有觀念很難,找到一個好的解決方案并不難,真正難的是,中國尚在發展路上的中小企業,如何能夠快速的提升學習和適應能力,并把這個正確的理念和方案真正得到有效的執行和貫徹,也許還是有待時日”,王卓說。
來源:中財網 編輯:段婭珍